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四書甲上
FOUR BOOKS(A)(1) 
開課學期
96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徐聖心 
課號
CHIN2033 
課程識別碼
101 220A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新503 
備註
群組必修C專書必修12學分以上。
總人數上限:3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為全年課程,上學期以介紹《論語》為主,下學期則以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的導讀為主。除了解釋各書章節字義外,主要的重點在於討論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等四書思想的繼承關係與創造的發展。有關朱子集成四書的用意及其對四書的解釋,在本課程中亦會涉及,所以有部份的內容會牽涉到宋明理學的爭議性問題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為全年課程,上學期以介紹《論語》為主,下學期則以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的導讀為主。除了解釋各書章節字義外,主要的重點在於討論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等四書思想的繼承關係與創造的發展。有關朱子集成四書的用意及其對四書的解釋,在本課程中亦會涉及,所以有部份的內容會牽涉到宋明理學的爭議性問題。 
課程要求
四書課綱 2007年第三版

1四書概說
錢穆:朱子讀書法(《學籥》)
唐君毅:人文精神之重建
譚家哲:西方古文明性格略論,哲學雜誌8,199404
2論語總說:論語之作者,論語之結構與組織法、各篇提要,論語讀法
蔡振豐:《論語》所隱含「述而不作」的詮釋面向,臺大歷史學報28期,200112
3論語分篇選讀:〈為政〉〈公冶長〉
譚家哲:人不知而不慍,哲學雜誌6,199310
4論語分篇選讀:〈里仁〉〈雍也〉
徐復觀:中國人性論史;
5孟子總說:孟子之結構、各篇提要,孟子讀法
程兆熊:孟子的氣概;四書大義
6孟子分篇選讀:〈梁惠王〉上,〈滕文公〉下,〈盡心〉上
李明輝:知言養氣章
7孟子分篇選讀:〈告子〉上,〈萬章〉上
牟宗三:圓善論
8大學總說:大學的時代,大學之古本與改本,分章問題與錯簡脫落問題
唐君毅:中國哲學原論.導論篇,第九、十章
王陽明:大學問
9大學分章釋
徐復觀:中國人性論史
10中庸總說:中庸的時代,中庸之性格及其關注之問題
勞思光:中國哲學史
牟宗三:中國哲學的特質
11中庸分章釋
杜維明:論儒學的宗教性
12結語

課程要求:
1上學期寫一篇文章摘要,第二學期寫一篇心得報告,列入期中考成績(20%)
2上課出席狀況,發言情形(包括問與答),及口頭報告,列入平時成績(15%)
3期末考以全學期教授內容為範圍,佔65%。



參考書目
左傳
史記:孔子世家,孔子弟子列傳,孟荀列傳,
崔述:洙泗考信錄
《孔子──周秦漢晉文獻集》,復旦大學出版社,1990/7

朱子:四書或問
──四書精義
──四書章句集注
黎靖德:朱子語類
趙順孫:四書纂疏
孫奇逢:四書近指
陸隴其:四書講義困勉錄、松陽講義
王夫之:讀四書大全說、四書訓義、四書箋解
程兆熊四書大義
(鵝湖)四書義理疏解
Ku Hung Ming(辜鴻銘):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; The Conduct of Life,先知出版社,1976/5
J. Legge (理雅各)The Four Books ,臺北:文化圖書公司
安樂哲、羅思文:《論語》的哲學詮釋,北京: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3年3月

王素編著: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,文物,1991/11
魏.何晏集解
清.劉寶楠正義
金履祥:論語集注考證(名物事迹典故)
明.劉宗周:論語學案
民.程樹德:論語集釋,北京:中華書局,
竹添光鴻:論語會箋,臺北:廣文書局
錢穆:論語新解、孔子傳、孔子與論語、四書釋義
張深切:孔子哲學評論,臺北:臺灣文化光復財團,1954
楊伯峻:論語譯註,臺北:河洛圖書,1980/08
李澤厚:論語今讀,臺北:允晨,2000
曾昭旭:論語的人格世界,臺北:漢光,1987年10月
伍曉明:吾道一以貫之:重讀孔子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3
江文也:孔子的樂論,楊儒賓譯,臺北: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,2003
大日隆仗:孔子鑑賞,東京:雲海社,昭和11[1925]
服部宇之吉:孔子教大義,東京:--山房,1939
北村佳逸:孔子教解說,東京:言海,昭和11[1936]
津田左右吉:論語和孔子的思想,東京:Iwanami書店,1946
木村英一:孔子與論語,東京都 : 創文社, 昭和51[1976]
────:論語(譯注),東京都 : 講談社, 昭和50[1975]
吉川幸次郎:中國之智慧,協志工業
貝塜茂樹:孔子
下村湖人:論語故事,(林耀南譯,臺北:協志工業�王進祥譯,臺北:國家)
金谷治:孔子,東京:講談社,昭和53[1978]
井上靖:孔子,臺北:時報
諸橋轍次:論語講義
宇野哲人:論語新釋、~講話
武內義雄:論語研究
田所義行:新評論語
內野雄一郎:論語評解
宮崎市定:論語的新研究
大澤一雄:論語譯注
林泰輔:論語年譜
岡本光生:《論語的智慧圖解》,臺北:商周,2005年8月
H.C. Creel Confucius and Chinese Way(顧立雅:孔子與中國之道,王正義譯,永和市:韋伯文化國際,2003;高專誠譯,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00)
───Confucius: The Man and the Myth. N.Y.:J. Day,1949
Fingarette, Herbert A. Confucius:The Secular as Sacred . N.Y.:Harper & Row.1972(芬加雷:孔子:即凡而聖)
D. C. Lau(trans.) Confucius: The Analects . H.K.:Chinese University Press.1983
Hall,David L.,&Roger T. Ames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.Albany:State University of N.Y. Press.1987,(郝大維&安樂哲:孔子哲學思微,江蘇人民)

焦循:孟子正義
牟宗三:圓善論
楊勇:孟子譯解,
黃俊傑:孟子思想史論卷一/卷二 (東大/文哲所)
袁保新: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意義
許宗興:孟荀道德哲學
安樂哲編:孟子心性之學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5年3月
吳冠宏:少年孟子,臺北:漢藝色研,1999
D. C. Lau(trans.) Menfucius . London:Penguim Classics.1970
Richards, I. A. Mencius on the Mind. N.Y.:Harcourt, Brace & Co.1932

真德秀:大學衍義
勞思光:大學中庸譯註新編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,2000
杜維明:論儒學的宗教性,武漢大學;
王邦雄:儒道之間,漢光文化,1987/12
吳怡:中庸誠的哲學,三民書局

梁漱溟: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、中國文化要義、人心與人生
錢穆:文化學大義、中國文化史導論
唐君毅:人生之體驗、~續編、道德自我之建立、心物與人生
───中國哲學原論.導論篇
───人文精神之重建
───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
───中華人文精神之發展
───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
───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
徐復觀:中國人性論史
───中國思想史論集、~續編
牟宗三:中國哲學的特質
───中國文化的省察
───政道與治道
───道德的理想主義
勞思光:儒學精神與世界文化路向 (時報)
---:中國文化要義
陳榮捷:中國哲學論集(〈孔子人文主義導言〉〈初期儒家〉)
杜維明: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,聯經
───:儒家思想,臺北:東大,1997年11月
成中英:合外內之道--儒家哲學論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1年10月
安樂哲:和而不同:比較哲學與中西會通,北京大學
---: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,江蘇:江蘇人民出版社,
史作檉:孔子的哲學精神
───:人類文明與中國的哲學智慧
───:心靈開啟與形上史
李明輝:儒家與康德,臺北:聯經,1990
───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,臺北:中研院文哲所,1994/05
───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
───孟子重探,臺北:聯經,
楊儒賓:儒家身體觀 (文哲所)
王志躍:先秦儒學史概論 (文津,民83年10月初)
王鈞林:中國儒學史──先秦卷 (廣東教育,1998年6月1版)
張亨:〈論語論詩〉,〈論語中的一首小詩〉,《思文之際論集》,臺北:允晨
潘柏世:〈論語常談〉,《鵝湖》第13期1976年7月)
───〈從學而章探究論語一書的主題與價值〉,《鵝湖》創刊號(1975年7月)
譚家哲:人不知而不慍,《哲學雜誌》第6期,1993年10月
───西方古文明性格略論,《哲學雜誌》第8期,1994年04月
───論「藝」與「文」的根源意義,《哲學雜誌》第11期,1995年01月
───論《論語》之「學」,《東海哲學研究集刊》,1995/06
祝平次:〈道德行為的分析模式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二期,1988年11月
───:〈從禮的觀點看先秦儒、道身體/主體觀念的差異〉,楊儒賓《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,1993
蔡振豐:〈《論語》「述而不作」隱含的詮釋面向〉,臺大歷史學報28期,200112
───:何晏《論語集解》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,《中日《四書》詮釋傳統初探》(上)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4年8月
徐聖心:〈《孟子》「天下之言性」章異疏會詮及其人性論原則〉,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13期,2005年12月
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中國孔子基金會編,上海:三聯,1992
孔子文化大全,濟南市:山東友誼書社出版,1989

韋伯:中國的宗教 (遠流)
雅斯培斯:四大聖哲—孔子
B. I. Schwartz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,程鋼譯,江蘇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4年1月
弗蘭索瓦.于連:迂迴與進入,杜小真譯,北京:三聯,2000
──《道德奠基:孟子與啓蒙哲人的對話》,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1
──The propensity of things : toward a history of efficacy in China (New York : Zone Books, 1995) ;
──A treatise on efficacy :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thinking (Honolulu : University of Hawai'i Press, 2004) ;
──In praise of blandness : proceeding from Chinese thought and aesthetics (New York : Zone Books, 2004)。,
李瑞智、黎華倫:儒學的復興,范道豐譯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1/04
Taylor, Rodney L. The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Confucianism. Albany:State University of N.Y. Press.1990
Robert Eno The Confucian Creation of Heaven----Philosophy and the Defense of Ritual Mastery. Albany: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
Creel, Herrlee G. Chinese Thought from Confucius to Mao Tse-tung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1953
Chad Hansen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, NY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2
呂格爾:惡的象徵,翁紹軍譯,臺北:桂冠圖書,1993年7月
柯志明:談惡──呂格爾《惡的象徵》簡釋,臺北:臺灣書店,1997年9月
西田幾太郎:善的純粹經驗,鄭發育、余德慧譯,臺北:臺灣商務,1984年9月
John Rawls,(約翰.羅爾斯)道德哲史講演錄,張國清譯,臺北:左岸文化,2004年7月

網站
孔子2000
孔子與儒學

參觀活動
大龍峒孔廟、臺南孔廟
山東曲阜孔林、鄒縣

影音資料
1孔子,臺北: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,1998(公共電視台與日本NHK、韓國KHS三國共同合力製作的卡通),120分
2孔子的故事,臺北:廣播電視發展基金會,王笠人編劇,陳坤厚導演,13輯
3孔子:The life of Confucius / Richard Everett編劇;Jeno Vass製片;Karoly Papp導演
4孔子傳,卓安國際有限公司企劃製作,臺北:方妮多媒體發行(屏師)
5孔子,陳光林、齊濤主編,山東省遠大网絡多媒体公司制作,中國孔子基金會監制,山東:山東大學出版社,2000
6江文也:孔廟大成樂章(陳秋盛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;陳澄雄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)










格物舊說
1鄭玄:格,來也,物猶事也。其知於善深,則來善物;其知於惡深,則來惡物。言事緣人所好來也。
2朱子:

3陽明:物者,事也。凡意之所發,必有其事,意所在之事,謂之物;格者正也,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。…去惡…為善,夫是之謂格。
又格物者,格其心之物,格其意之物,格其知之物。正心者,正其物之心,誠意者,誠其意之物,致知者,致其物之知。豈有內外彼此之分。
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
4淮南: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,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。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為末,行有不得者,皆反其諸己,反己是格物的工夫。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。

5瞿汝稷、萬充宗:物乃射者所立之位,儀禮鄉射禮記「物長如笴。注:物謂射時所立處也。」小戴記投壺注「間相去如射物。疏:物謂射者所立之處。…」格物者,即止於其所應立之處,格即止也,物即其應止之所。

6來知德:格者殺也。物欲應格殺淨盡,則天理立見,明德自明矣。
鄭評:「可謂了當之至,快意之至。物欲原非食色性也之性欲可比,故宜格殺淨盡。」

7唐君毅:格物之格,朱子訓為至,鄭康成訓為來;格又訓為感通,訓為量,格同「比式」,格為「類」。合此格之諸義以言,則格物者,即吾人於物之至,而來接來感者,皆加以度量,而依類以有其當然的所以應之感之之行事而不過之謂。

8熊十力:於事親而量度冬溫夏清,晨昏定省之宜,此格物也。入科學實驗室,而量度物象所起變化,是否合於吾人之預設,此格物也。
格物即良知之發用,其格物也,即良知之應物現形,隨緣作主,…是則良知自然之妙用,乃不可遏絕者,故曰致知在格物也。
9牟宗三:

10錢賓四:格物的物,是一種方式、模樣、標準。…要證明自己是誠意的學射,要知得射的方法,只有立在你原定的地位上耐心射那原定的垛子。…此便是大學所謂格物。物是射者原定的地位,物又是一個標準,便是鵠的。只有格物的精神,才能致知。致知便是曉習射的方法和藝能,便可致得射的知識。射的知識致得了,方法藝能精熟,方見你習射的誠意。…正如子孝其父,,須有孝父的方法和知識。人們遇到萬不同的父母,誰也不應移動他為子的地位,只有在知識方法上變通,…此所謂致知在格物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